本課程為佛學資訊與佛學文獻學跨領域合開之課程。本學期以《唯識二十論》與其平行譯本為文獻主題,由佛學資訊與佛學文獻學領域專家共同授課。
姓 名 | 蔡伯郎 |
---|---|
電子信箱 | bolang@dila.edu.tw |
服務學校 | 法鼓文理學院 |
系所單位 | 佛教學系 |
職 稱 | 助理教授/副校長 |
姓 名 | 蔡伯郎 |
---|---|
現 職 |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 |
bolang@dila.edu.tw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
唯識學
部派佛教
《瑜伽師地論》專題
《阿毗達磨俱舍論》專題
姓 名 | 洪振洲 |
---|---|
現 職 |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
圖書資訊館館長 |
jenjou.hung@dila.edu.tw |
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
數位典藏
計算語言學
資料庫
佛學資訊技術與工具
關聯式資料庫管理實務
腳本語言
中文課程名稱: | 【106-2】佛學文獻數位化專題 --唯識二十論文獻數位化研究與應用 |
---|---|
英文課程名稱: | Topics in Buddhist Digital Textual Resources—the Digital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Viṃśatikā Vi |
教師姓名: |
蔡伯郎
洪振洲 |
開課學校/系所: | 法鼓佛教學院 |
開課學期: | 1062 |
學分數: | 2 學分 |
課程關鍵字: |
數位
佛學 佛教文獻 數位文獻 對讀 Dedu |
課程領域: | 人文學 |
課程階層: | 基礎 |
應用數位技術/工具: |
「對讀」 (DeDu)數位工具 |
本課程為佛學資訊與佛學文獻學跨領域合開之課程。本學期以《唯識二十論》與其平行譯本為文獻主題,由佛學資訊與佛學文獻學領域專家共同授課。
本課程之目的為藉由由佛學文獻學領域專家介紹挑選某一特定主題之佛學文獻研究專題,介紹其研究方向與方法,讓學生理解該領域的研究重點。同時間,將由佛學資訊專家,於課堂上介紹以該專題為主軸之數位化系統之發展與應用方式。本次將繼續運用相關課程所開發之文獻對讀程式DEDU,一方面進行《唯識二十論》與其平行譯本之數位化的實作,另一方面繼續深化程式功能,使其他同學也能簡單上手。
碩一以上研究生。為培養佛學文獻與資訊之跨領域人才,本課程之佛學與資訊內容,都將假設使用者沒有相關基礎,而由最基礎入門開始進行,歡迎兩個領域的同學來修習。
課堂教學
(一) 平時成績:課堂參與及實作過程討論 40.00%
(二) 期中考試、報告 (數位工具操作及演練完成)30.00%
(三) 期末考試、標記資料庫成果報告 30.00%
(一)唯識思想經典與資訊共同授課內容說明:介紹唯識經典與資訊共授課程。
(二)1.《唯識二十論》版本及內容概說:玄奘譯、真諦譯、與菩提流支譯的特色;三種漢譯本與梵文本對比概說。
2.對讀系統架構說明(I):針對本學期欲教授的對讀資料架構分析,進行說
明與討論。
(三)1.有外境論者對唯識無境的四事徵難及唯識論者的答辯:處、時決定、相續不決定、作用不成之意義說明,與唯識舉夢等喻等,以因明之共不定因否定以外人以四事證明有外境之說。
2.對讀系統架構說明(II):將上次課程說明完成對讀資料架構與實際上系統設計理念相對應,讓學生能大致上明白系統的概況。
(四)1.毗婆沙師對於異熟所感的有外境思想及其批判:有部的異大種異熟說為獄卒之說。
2.《攝大乘論》經論對讀系統架構說明:進行DEDU系統安裝與操作細項說明。
(五)1.經量部對異熟所感的有外境思想:經量部的業熏習異熟為外獄卒說。
2.對讀系統相關—Oxygen環境安裝說明:對讀文件製作過程中,需要學習XML的編輯方式。而本課堂Oxygen將教導學生如何安裝與使用Oxygen來編輯XML資料。
(六)1.對經量部有外境說的唯識說的攝歸:唯識的熏習義與識轉變說。
2.對讀檔案標頭 TEI Header 說明與製作:說明TEI Header的內容,以及如何使用Oxygen製作符合規範的TEI Header。
(七)1.極微破析論一:有部等的四大與極微說。
2.對讀檔案內容 TEI body 說明與製作(I):說明TEI Body的內容:等基本元素以及如何使用Oxygen製作。
(八)1.極微破析論二:唯識對極微有、無方分說的評難
2.對讀檔案內容 TEI body 說明與製作(II):進階說明如何製作區塊間對應。以及如何使用Oxygen製作。
(九) 1.對有分色的破析論:勝論學派的有分色的意義以及唯識的評難。
2.實作與討論(I):進階說明如何製作科判資料,與實際操作DEDU產生結果。
(十) 1.經量部的有外境認識論及唯識的批判:部派與唯識對於所緣義的差別認知;唯識的所緣義,他心等為自識所緣的增上緣。
2.實作與討論(II):進階說明在無預設科判之情況下,進行對讀文件製作。
(十一)1.唯識的業論:異熟義與識轉變的討論。
2.期末彙整:學生展示數位文獻製作成果。
14人(含旁聽)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