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列由三個MOOC課程組成,以陽明山為中心,連接史學、文商與自然科老師的專業,並以實例演練,加強同學的數位科技使用與運算思考能力本校為中心的在地歷史場域,透過踏查與實作工坊課程進行同學跨領習...
姓 名 | 鄒忠毅 |
---|---|
服務學校 | 中國文化大學 |
系所單位 | 光電物理系 |
職 稱 | 教授 |
姓 名 | 徐紀芳 |
---|---|
現 職 |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
t7804440@pccu.edu.tw |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宋學術思想史
中國文學散文
現代文學
宋學術思想史/中國文學散文/現代文學
姓 名 | 鄒忠毅 |
---|---|
現 職 | 中國文化大學光電物理系教授 |
cichou@faculty.pccu.edu.tw | |
個人網頁 | http://faculty.pccu.edu.tw/~cichou/ |
博士
統計物理
社會經濟物理
物理演示教學
統計力學: 混沌現象研究,一維非線性系統Frenkel-Kontorova模型。
計算物理及電腦模擬: 最佳化問題研究,原子叢集問題研究,X光結晶學。
生物物理: 生物資訊,蛋白質結構分析。
中文課程名稱: | 【106-2】在地歷史的探索反思與現代實踐 |
---|---|
英文課程名稱: | Local histor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 of Yang-Ming-Shan |
教師姓名: |
鄒忠毅
連啟元 徐紀芳 陳欣怡 |
開課學校/系所: | 中國文化大學 |
開課學期: | 1062 |
學分數: | 2 學分 |
課程關鍵字: |
陽明山
在地歷史 |
課程領域: | 人文學 |
課程階層: | 基礎 |
應用數位技術/工具: |
ewant 課程平台、FB 、 google 表單 |
先備課程: | 無 |
延伸及相關課程: | 無 |
參考網站: | 無 |
全系列由三個MOOC課程組成,以陽明山為中心,連接史學、文商與自然科老師的專業,並以實例演練,加強同學的數位科技使用與運算思考能力本校為中心的在地歷史場域,透過踏查與實作工坊課程進行同學跨領習與實踐。
透過由自身所在的地歷史探索開始,反思這個場域意義並嘗試找出它在現社會分享與實踐方式。
具體增進能力:
1. 在地歷史探索與反思能力。
2. 在地文學欣賞與表達能力。
3. 在地自然現象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4. 在地特色的行銷能力。
5. 數位科技在相關課題裡的使用能力。
1. 喜歡(或想要)陽明山的朋友。
2. 想要增進本課程學習目標所列能力的朋友。
每門課程修畢可於ewant 平台申請「通過證明」。四階段皆修畢並取得課通過證明者,可申請微學程書。
課堂教學
課程及格標準 課程及格標準 : 60 分 滿分: 100分
作業 、測驗 、測驗 :
每個主題結束後,均有對應作業 測驗 。佔總分 60%。
線上討論、 FB參與情況, 參與情況, 佔總分 20%。
最後會有一個期末報告。佔總分 20%
討論區互動事項:
除了使用 ewant 課程平台外,還會使用FB 、 google 表單作為討論與成果分享
CH 1. 華岡故事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徐紀芳
CH 2. 冷戰餘續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徐紀芳
CH 3. 古道探幽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徐紀芳
CH 4. 華岡歷史故事 & 大數據簡介 / 鄒忠毅
CH 5. 白房子歷史故事 & 行銷華岡/數據分析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CH 6. 陽明山古道 & 行銷華岡 & 行人動力學簡介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CH 7. 華岡歷史故事 & 行銷華岡 & 如何從大量資料中說故事 & 華岡詩文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徐紀芳
CH 8. 白房子的歷史故事 & 行銷華岡 & 如何從大量資料中說故事 & 華岡詩文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徐紀芳
CH 9. 陽明山古道的歷史故事 & 行人動力學 & 華岡詩文 / 鄒忠毅 連啓元 徐紀芳
CH 10. 華岡歷史故事 & 行銷華岡 & 文化彩虹 & 華岡詩詞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徐紀芳
CH 11. 白房子歷史故事 & 行銷華岡 & 用手機看山 & 華岡詩詞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徐紀芳
CH 12. 陽明山古道歷史故事 & 行銷華岡 & 用手機看花 & 華岡詩詞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徐紀芳
CH 13. 華岡歷史故事 & 行銷華岡 & 社會人文跨域研究 & 華岡詩文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徐紀芳
CH 14. 白房子歷史故事 & 行銷華岡 & 社會人文跨域研究 & 華岡詩文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徐紀芳
CH 15. 陽明山古道歷史故事 & 行銷華岡 & 社會人文跨域研究 & 華岡詩文 / 鄒忠毅 連啓元 陳欣怡 徐紀芳
課程共有四個微學分課程分別為:
「在地歷史的探索反思與現代實踐(1):華岡故事」(0.6 學分)
「在地歷史的探索反思與現代實踐(2):冷戰餘緒」(0.6 學分)
「在地歷史的探索反思與現代實踐(3):古道探幽」(0.6 學分)。
「期末成果發表會」(0.2 學分)。
前三個微學分課程各包含 MOOCs 影片 6 小時,分五週(4/20~6/1)實施。實體課程 6 小時,於後期的三個週六(5/12,5/26,6/2,9:00~16:00)實施。最後再以一個三小時期末成果發表會(6/6)完成課程。
70人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