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課程名稱: |
【107-2】跨文化溝通與翻譯實務
|
英文課程名稱: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Translation Practice
|
教師姓名: |
林怡安
|
開課學校/系所: |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
開課學期: |
1072
|
學分數: |
2
學分
|
課程關鍵字: |
跨文化溝通
翻譯
跨文化交際
電腦輔助翻譯
筆譯
口譯
手譯
|
課程領域: |
人文學
|
課程階層: |
基礎
|
應用數位技術/工具: |
電腦輔助翻譯(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軟體 Termsoup: https://termsoup.com/zh-TW/welcome
|
先備課程: |
無
|
延伸及相關課程: |
語料分析工具與數位人文概論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屬於國立臺北商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通識必選修課程,配合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的數位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創新計畫,強調課程共授化及產學合作化。課程目標旨在使學生具備使用新型數位工具(雲端電腦輔助翻譯軟體Termsoup)及處理巨量資料的基本觀念和能力。
- 本課程透過審視各類型的翻譯文本,提高學生對跨文化交流的敏感度,瞭解不同語言使用和文化差異的本質。同時為強調大數據時代對於翻譯產業的影響,藉由業師來校參與共同授課,帶領學生進行數位工具的實務操作,強化技專校院學生跨文化溝通與翻譯的能力,建構其多元文化價值觀。
- 本課程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做中學,學中做」為課程設計框架,內容方面將讓學生熟習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台灣翻譯產業面臨的議題,教學方面將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與翻譯能力,科技方面則以養成學生數位人文基本素養及使用新型數位工具處理大量翻譯文本的能力。
教學目標
- 態度:透過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異同,讓學生對異文化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等保持好奇心與開放的心胸。
- 知識:讓學生充實異文化及自身文化的知識,包括異文化的規範和溝通型態。引導學生分析與解決跨文化溝通中的番異/翻譯現象,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
- 技能:藉由翻譯實例的分析,精進閱讀與分析文本的策略、熟悉翻譯操作的技巧,最終具備與異文化溝通互動的能力。藉由新型數位工具進行電腦輔助翻譯的實作,讓學生具備使用大數據工具處理翻譯資料的能力。
授課方式
課堂教學+小組討論 (佔總授課時數 1/3 以上)
成績評量方式
1. 課堂出席佔 10%。
2. 課堂翻譯實作(個人+小組)佔 40%,並納入業師評量。
3. 期末小組微電影(臺北觀光景點介紹微電影)發表佔 50%,並納入同儕互評。
教學進度
週次 日期 教學內容
第01週 02/20 課程介紹:上課內容、進行方式與成績評定說明
第02週 02/27 跨文化溝通簡介
第03週 03/06 翻譯概論
第04週 03/13 翻譯對臺灣的重要性
第05週 03/20 專家演講:法庭口譯的沿革、現況與挑戰
第06週 03/27 業師共授:機器翻譯與電腦輔助翻譯―不要再只知道 Google 翻譯!
第07週 04/03 春假停課一次
第08週 04/10 業師共授:Termsoup實作―公共標示翻譯
第09週 04/17 業師共授:Termsoup實作―影視翻譯
第10週 04/24 業師共授:Termsoup實作―財經翻譯
第11週 05/01 業師共授:Termsoup實作―旅遊指南翻譯
第12週 05/08 專家演講:臺灣手語初體驗&認識聾人文化
第13週 05/15 漢英語言比較
第14週 05/22 中文翻譯史簡介
第15週 05/29 「異化」和「歸化」的翻譯策略
第16週 06/05 玄奘的「五不翻」音譯原則
第17週 06/12 新聞翻譯概述
第18週 06/19 期末學生成果發表會
授課對象
39
單元 2 跨文化溝通簡介
主要閱讀材料
- Chi, R. B. (2015).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ISU Intercultural Institut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utureLearn course read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uturelearn.com/course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 許瑞芳、李平絨 (2016)〈分析多元文化差異 跨越文化溝通障礙—淺談跨文化溝通〉,《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2),146-149頁。
延伸閱讀材料
- 王珩(2014)〈華語教師跨文化能力培訓之省思〉,《華語文教學研究》, 11 (1),127-149頁。
- 畢継萬(2009)〈跨文化交際研究與第二語言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9(1),10-14頁。
- Arasaratnam, L. A. (201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A. Kurylo (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Chap 3, pp. 47-68). Los Angeles, CA: SAGE Publications.
- Chen, G. M., & Starosta, W. J. (1998).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oston, MA: Allyn & Bacon.
- Hymes, D. H. (2004) "In vain I tried to tell you": Essays in Native American Ethnopoetics.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Lustig,
- Lustig, M. W., & Koester, J. (2006).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5th ed.). Boston, MA: Pearson.
單元 3 翻譯概論
主要閱讀材料
廖柏森、歐冠宇、李亭穎、吳碩禹、 陳雅齡、張思婷、游懿萱、劉宜霖(2013)〈翻譯概述〉,《英中筆譯 1:基礎翻譯理論與技巧》,1-32 頁。臺北:衆文。
延伸閱讀材料
- 余光中 (2009) 《分水嶺上》。臺北:九歌。
- 林語堂 (1967) 《語言學叢論》。臺北:文星。
- 吳潛誠 (2011) 《中英翻譯:對比分析法》(修訂版)。臺北:文鶴。
- 梁實秋 (2008) 《雅舍文選》。臺北:九歌。
- 譚載喜 (1991) 《西方翻譯簡史》。北京:商務。
- Canale, M., & Swain, M. (1980).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 1-47.
- Cao, D. (1996). A model of translation proficiency. Target, 8(2), 325-340.
- Catford, J.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olina, S. (2003).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 A handbook for teachers. Boston, MA: McGraw-Hill.
- Gile, D. (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 Jackobson, R. (1959).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In R. A. Brower (Ed), On translation, 232-239.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Newmark, P.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 Nida, E. 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Netherlands: E.J. Brill.
- Nida, E. A. (1982). Translating meaning. New York: Penguin.
- Nida, E. A., & Taber, C. R. (196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Netherlands: E. J. Brill.
- Nord, C. (2005).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2nd ed.). Amsterdam/New York: Rodopi.
- Vermeer, H. J. (2004).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 (A. Chesterman, Trans). In L.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nd ed.), 227-238. New York: Routledge.
單元 4 翻譯對臺灣的重要性
主要閱讀材料
謝瑩潔(2016)〈翻譯對臺灣的重要性及其發展策略──專訪國家教育研究院編譯發展中心主任林慶隆〉,《語言之道:學習‧評量‧文化》,6 ,7-10頁 。
單元 5 譯者在公部門的角色―法庭口譯的沿革、現況與挑戰
主要閱讀材料
陳雅齡(2018)《法庭口譯: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延伸閱讀材料
詹慕如譯(2016)《口譯人生:在跨文化的交界,窺看世界的精采》。臺北:經濟新潮社。
單元 7 公共標示翻譯
主要閱讀材料
廖柏森、林俊宏、丘羽先、張裕敏、張淑彩、歐冠宇(2011)〈公共場所標示翻譯〉,《翻譯教學實務指引:從15份專業教案開始》,192-212頁。臺北:衆文。
單元 8 影視翻譯
主要閱讀材料
- 廖柏森、林俊宏、丘羽先、張裕敏、張淑彩、歐冠宇 (2011)〈影視翻譯〉,《翻譯教學實務指引:從15份專業教案開始》,128-168頁。臺北:衆文。
- 廖柏森、歐冠宇、李亭穎、吳碩禹、 陳雅齡、張思婷、游懿萱、劉宜霖(2013)〈影視翻譯〉,《英中筆譯 2:各類文體翻譯實務》,267-308頁。臺北:衆文。
- 廖柏森、林俊宏、陳湘陽、張忠安、張綺容、游懿萱、傅思可、李眉君(2018)〈影視翻譯〉,《中英筆譯 :翻譯技巧與文體應用》,181-206頁。臺北:衆文。
單元 9 財經翻譯
主要閱讀材料
- 廖柏森、林俊宏、丘羽先、張裕敏、張淑彩、歐冠宇(2011)〈財經翻譯〉,《翻譯教學實務指引:從15份專業教案開始》,267-285頁。臺北:衆文。
- 廖柏森、歐冠宇、李亭穎、吳碩禹、 陳雅齡、張思婷、游懿萱、劉宜霖(2013)〈財經翻譯〉,《英中筆譯 2:各類文體翻譯實務》,175-220頁。臺北:衆文。
延伸閱讀材料
薛迪安 (2009) 〈財經翻譯課程設計應如何符合市場的專業需求〉,《翻譯學研究集刊》,12,277-302頁。
單元 10 旅遊指南翻譯
主要閱讀材料
- 廖柏森、林俊宏、丘羽先、張裕敏、張淑彩、歐冠宇(2011)〈旅遊指南翻譯〉,《翻譯教學實務指引:從15份專業教案開始》,169-191頁。臺北:衆文。
- 廖柏森、林俊宏、陳湘陽、張忠安、張綺容、游懿萱、傅思可、李眉君(2018)〈餐旅翻譯〉,《中英筆譯 :翻譯技巧與文體應用》,239-266頁。臺北:衆文。
單元 12 漢英語言比較
主要閱讀材料
廖柏森、歐冠宇、李亭穎、吳碩禹、 陳雅齡、張思婷、游懿萱、劉宜霖(2013)〈中英語言比較〉《英中筆譯 1:基礎翻譯理論與技巧》,33-72頁。臺北:衆文。
延伸閱讀材料
劉宓慶 (2006)《新編英漢對比與翻譯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單元 13 中文翻譯史簡介
主要閱讀材料
- 廖柏森、歐冠宇、李亭穎、吳碩禹、 陳雅齡、張思婷、游懿萱、劉宜霖(2013)〈中文翻譯研究〉,《英中筆譯 2:各類文體翻譯實務》,23-40 頁。臺北:衆文。
- 廖佳慧(2017)〈中西翻譯理論〉,《翻譯理論:學習與思辯》, 17-118 頁。臺北:五南。
延伸閱讀材料
- 王宏印(2003)《中國傳統譯論經典詮釋:從道安到傅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 馬祖毅(2004)《中國翻譯簡史》。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陳福康(2010)《中國譯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賴慈芸(2011)〈中華民國百年翻譯文學史〉,於陳芳明、林惺嶽等編《中華民國發展史:文學與藝術》(上冊),199-132頁。臺北:聯經。
- 賴慈芸、張思婷(2011)〈追本溯源:一個進行中的翻譯書目計畫〉,《翻譯論叢》,4(2),151-180頁。
- 羅新璋(2009)〈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於羅新璋、陳應年編《翻譯論集》(修訂本),1-2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 譚載喜(1991)《西方翻譯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單元 15 玄奘的「五不翻」音譯原則
主要閱讀材料
- 廖柏森、歐冠宇、李亭穎、吳碩禹、 陳雅齡、張思婷、游懿萱、劉宜霖(2013)〈中文翻譯研究〉,《英中筆譯 2:各類文體翻譯實務》,23-40 頁。臺北:衆文。
- 廖佳慧(2017)〈中西翻譯理論〉,《翻譯理論:學習與思辯》, 17-118 頁。臺北:五南。
單元 16 新聞翻譯概述
主要閱讀材料
- 廖柏森(2014)〈新聞英文翻譯〉,《新聞英文閱讀與翻譯技巧》(增訂版),108-121頁。
- 廖柏森、歐冠宇、李亭穎、吳碩禹、 陳雅齡、張思婷、游懿萱、劉宜霖(2013)〈新聞翻譯〉,《英中筆譯 2:各類文體翻譯實務》,127-174頁。臺北:衆文。
- 廖柏森、林俊宏、陳湘陽、張忠安、張綺容、游懿萱、傅思可、李眉君(2018)〈新聞翻譯〉,《中英筆譯 :翻譯技巧與文體應用》,207-238頁。臺北:衆文。